close

年上到周公的名字,學生總會笑的花枝亂顫 

  有那麼好笑嗎?

原來這就是代溝阿…()

利用wiki借花獻佛,來解釋中文姓氏的特色吧~

 

中文中的姓氏一詞,

最早時,其「姓」與「氏」不同。

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

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嬴」等字的部首,

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

 

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

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

 

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

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

這就是「氏」。

 

也就是說,

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

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

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

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

 

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

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

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

 

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

而氏則是賜封土地以後才有。

 

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

以國名為氏

以邑名為氏

以官名為氏

以職業名為氏

以住地之名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氏用來區別貴賤,

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

 

姓用來區別婚姻。

同姓不能通婚,

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

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

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

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

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

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產生,

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

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氏據稱最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出現。

 

信史中,氏的出現是多見於周朝。

周朝初期,周王大規模分封諸侯,此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就以國為氏。

諸侯又分封領地的官員,這些官員的後裔就以封地為氏。

據研究,99%的中文姓氏都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氏演變而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aslegna 的頭像
    nataslegna

    小不點的飽和:中正篇

    natasleg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